《静夜思》教案

时间:2025-11-10 22:08:03
《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和认字。

三、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四、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山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评议。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2)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

(3)游戏“运西瓜”。(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它们的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1)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

(2)配乐朗读。

(3)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1)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2)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3)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2)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诗。

(七)、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两个。

—()()

—()()

3、写出诗句,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疑是地上霜。

疑:①好象()

②不信()

(2)举头望明月,()。

举:

①向上抬()

②全()

七、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案

八、板书设计:静夜思

九、课后反思:

《静夜思》教案2

一、教材解读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

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6、静夜思。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

、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 ……此处隐藏18143个字……诵)

3、学生表演读

学生当堂背诵,指名上台表演诵读。

五、课堂拓展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六、课堂小结

看着你们读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

七、课后作业

1.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范读。

2.写月亮的诗很多,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别的人,看谁在课外还能背上一首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教案15

《静夜思》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静夜思》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李白天鹅来牵线,在意境中完成识字、朗读。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字宝宝。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静夜思》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