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底世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海底世界》是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文章以设问开头,作答结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课标》中的中年段教学目标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窃”和“私”,会用“窃窃私语”造句。3.感知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重点是让学生感知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非常热闹。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二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认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我认为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海底世界》正是运用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海底景物。
一开课,我就以“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心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下来的整堂课几乎都是紧紧围绕“‘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表现在哪里?”这一个问题来学习的。阅读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基点,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现来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体现出海底的“宁静”和“黑暗”,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海底与海面等图片通过对比体会海底的宁静与黑暗。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我是从“窃窃私语”这个词入手,让学生理解窃窃私语就是偷偷的小声说话。海里的动物呀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学生一下子明白词语的意思,并且很快地读出了那种窃窃私语的情趣来。课文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比喻排比句式列举出来,我还特意出示鱼儿的声音让孩子身临其境,体会海底各种动
物发出的不同声音。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再例举摹拟。最后再让学生用“有的像---样---,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还好象在---”说话,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造句非常好。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学习理解海底宁静与黑暗对比时,最好让学生体会到静中有动,暗中有光,我相信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会更透彻。
总体来讲,本节课上的比较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读文和感知的过程中,如果在拓展小练笔结束后,能再回归文本试着背诵文本优美片段,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很强的课文,虽然海底世界离我们的生活遥远,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充满神秘色彩,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喜欢的科普文章。怎样利用好教材,让学生体会到海底世界的神秘与物产丰富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先要求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海底声音的句子读一读,再读读划出的句子,圈出句中的象声词并把它们读好,随后指导模仿文中“像小鸟一样啾啾”的句式练习说话,想像一下,除了书上提到的,海底还会有些什么声音?整个教学环节朗读、想像说话训练层层推进,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时,作者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学时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读再完成表格。学生很有条理地完成了表格,效果较好。
当然,这节课存在不足之处,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如果能通过多媒体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会更理想。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从而体现探究性。先是情境的创设: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你想了解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吗?”,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当学生身临其境,激起探究欲时,教师实行角色的转换。当学生就“课文哪些地方体现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特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结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
其次是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弘扬学生个性,陶冶、塑造学生心灵。(1)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2)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心灵。(3)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课件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动手写一写。“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 ……此处隐藏9200个字……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我的这一节课就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调整,淡化了预设,注重了生成。尽管不如原来设计的简明形象,但却是最真实的课堂。
课堂的遗憾在于我的课堂机智和临时应变能力不足!课堂机智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学评价上。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评价的多样性,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补充。但若是学生的评价无效的话,教师还可以机智地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因为这也是课堂交流的重要部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产生的。课堂详略处理上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一定的遗憾。
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真实与不完美才是课堂的存在意义!
下课铃声的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需要不断的去探索。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能马虎对待。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4我们为师的嘴里常挂着的一句话“课堂教学一定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可是,当我们真正步入了语文课堂,我们是否能从行动上自觉地贯彻这样的一番思想?甚至于因为意外的出现也能招架自如,从容不迫,让它不单单只是我们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号呢?
教学《海底世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一名海底旅游者,带了特制的水下照相机,跟潜水员下水,你会拍下什么留做纪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纷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交流着,有的说要拍下某种动物,如梭子鱼、海参等,有的说要拍下美丽的植物,有的又说要拍下丰富的矿产等,一时教室里异常活跃……一会儿文本中的内容即交流完毕。
正当我想转入下一环节教学时,突然,有位学生高高地举手,显出一副急切的神情,我极不情愿地点到其名,心中却暗想:“课堂时间这么有限,文中的内容不是交流完了吗?又添什么乱?”
他立刻站起来,问:“老师,我想拍下海底其他动植物,行吗?”
没等我开口,其他的同学已占据先机:“我也想,我也想”。看着群情激昂,我不得不临时改变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把原先准备完成《课堂作业本》的想法,改为“海底物产的自由漫谈”。出乎意料,20分钟里,兴趣爆棚:
“我想拍下海底的大海豚,它是一种庞然大物。”
“我想拍下海底的海龟,它们生活在‘海底之家’,悠闲自得。”
“我想拍下座头鲸,它可是海洋的歌唱家。”
“我想拍下海星,他们鲜艳夺目,色彩繁多,形状就像五角星,非常奇特。”
“我想拍海底最凶猛的鲨鱼,它被人们称为‘海洋杀手’”。
“我想拍海马,它直着走路的,在海中就像骑士一般。”
“我想拍美丽的珊瑚,它有很多颜色而且形状各异。“
“我想拍水母,它漂亮的外表下隐藏着杀机,因为它身上有毒。我要告诉动物们,千万别拥抱它。”
“我想拍海葵,海葵是小丑鱼(尼姆)的朋友呢!”
“我想拍下海底丰富的石油,它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矿产资源了。”
“我想拍下海底连绵不断的海藻林,那才是动物们快乐的家园。”
……
下课了,我在回味刚才孩子们奇异的想象,精彩的'发言,暗自庆幸:是自己给予一个孩子机会,才使更多的孩子有了机会。回头思索,是啊,既加深了对海底物产丰富的认识与体验,又培植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可不是一举两得吗?可这却萌生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如果“添乱”“课堂时间有限”“容不得旁枝凸节”等思想根深蒂固、毫无扭转余地的话,学生所掐灭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那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也是有滋有味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次泯灭。这一切,真的就在于教师的一念之差。
真正地尊重学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从课堂的每一次细节,自己的身边实实在在做起。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15“海底世界”一课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孩子们不仅积极思考,举手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见解。如:李享:当谈到海底有山、有森林、有草地时,她说:“我觉得这一点可以看出海底景色奇异来,因为我以前一直认为,只有陆地上才会有这些景物,没想到在大海的深处还有这些景物真得太奇异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孩子真的会学语文、会思考了。又如:当学到海底动物还会窃窃私语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你们看,海底动物不仅会像朋友一样小声交谈,还会在不同的时候发出不同的声音,真有意思。”而另外一个同学却说:“你说得不对,之所以说他们在窃窃私语,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器官决定的。”由此可见,孩子们学习语文,不仅是回答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他们已经真正成为语文学习主人了。
课堂气氛为什么这么活跃呢?思考后我觉得是因为课前作的准备吧。课前我要求孩子们认真读课文,并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要求,问题要与文章内容有关,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果你所提问题能够难住同学就更好了。结果孩子共提了60多条问题:如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底动物是怎么活动的;海底美么,美在哪;为什么说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章鱼和乌贼是怎样游泳的;海底的矿藏怎样利用;以及开头怎么用了一句问句等等。问题提得可谓是五花八门。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在第一节课是上进行了点评。对于一些简单问题进行了处理,如:海底有什么;对于一些无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删却,如:阳光为什么射不到海底;而有价值的问题留在了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通过点评学生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提问,而且学会了怎样提问,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第二课时作了充分准备。还有个原因可能就是,我将孩子所提问题运用在了课堂的导入部分,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总之,学生通过质疑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了质疑能力。我从中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看来质疑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学生质疑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仍有一部分同学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有同学提出,海底为什么没有学校,海底的矿物有什么用等。这说明孩子并没有深入地读课文,且对质疑的认识还不够。因此,我在将来的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孩子学习质疑的方法。
课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质疑”的方法很多,首先明确在哪质疑:
(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
(2)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
(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
其次对什么内容质疑:
(1)对题目要质疑;
(2)对篇章结构要质疑;
(3)对写法要质疑。
最后以什么方式质疑: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质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看到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