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0 22:08:09
(必备)《颐和园》教学反思

(必备)《颐和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习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习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习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习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习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习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习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习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习总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 ……此处隐藏8751个字……有遗憾之处,比如应该提示学生进入网站的路径,避免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初三英语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2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3

本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园中美景。之前孩子们接触过的课文,多半分为三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游览顺序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当我提出“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时,孩子们大多回答的是空间顺序。于是,我便向孩子们讲解空间顺序与游览顺序有哪些区别:游览顺序和空间方位顺序都是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参观、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地点转换顺序。

它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习作——《曹禺公园一日游》,同学们就是由曹禺公园的大门开始,一个一个地变换景点,对曹禺公园进行游览。而空间方位顺序是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按照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比如我们同样以曹禺公园为背景,不变换地点,单单只写曹禺公园的那座八角宝塔,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描写它。另外,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对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4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这一篇游记向学生所展现的清楚的游览顺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写,都是小学生写好日常游记很好的范本。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首尾呼应,清楚的游览顺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品味语言,感悟景物描写的教学中,我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老师来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积累、内化、升华。学完之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再抓关键词来感悟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导致学生写的时间不充分,从而收效甚微。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感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针对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教学《颐和园》能给没有条件上北京亲眼看过颐和园景点的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悟,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无疑起了很大的用处。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颐和园中长廊的`横槛上的画,以及颐和园的实景图片,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不足之处: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必备)《颐和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