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0 14:50:05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司马光》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通课文。

3、检查朗读。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

⑵读完后学生互评。(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你觉得故事中的司马光是处怎样的孩子?

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当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出示第五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慌乱的场景。

5、引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6、齐读第六自然段。

阅读不能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地感悟,富有创意地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四、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相机出示四个成语:临色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读读背背。)

2、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一环节是再一次感情司马光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别、那、吓、到、都、叫”。

2、自学笔顺,同步描红。

3、分享成功经验。

4、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 ……此处隐藏18553个字……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