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教学设计1【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隐藏24344个字……,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化学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15 min【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a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