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12:24:0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请你读读整句话——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此处隐藏11293个字……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