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时间:2025-10-01 09:58:11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2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此处隐藏16558个字……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

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4×3+77+(4×3)

=12+7=7+12

=19=19

追问: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

教材先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指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例1着重教学怎样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之前,计算两步式题,考虑到数目比较小,大都是口算,运算顺序也比较简单,同学书写能力也较差,只要求直接写出得数。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以便为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在同学通过“做一做”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以后,再通过例2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例2中有两个例子,左边是同学熟悉的',右边的例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论乘法在前面或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接着通过例3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也是把右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里要说明一下,有关运算顺序的结语都放在例子的前面,是因为运算顺序自身都是规定(当然这些规定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先出结语,然后用例子说明,不需要先出例子,再概括出法则。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5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