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09:58: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课文内容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课文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等学习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交流等方法,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语文学习的重点,也从第一学段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转向学阅读、学表达。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许多童话故事,对这一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具有了初步的童话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3、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表达的愿望。

2、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说出对课文印象深刻部分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解决阅读中因年代久远或国情不同产生的疑问。理清文章脉络。

3、品读交流课文第1—4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1、PPT出示课文插图1,教师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一: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因为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二: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街道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三: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

2、教师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释疑解难,梳理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反馈交流。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预设:

①“擦燃”的“燃”是翘舌音,“rán”不要读成“lán”。

②“蜷着腿”的“蜷”读“quán”,不要读成“juǎn”。

③“几”“晃”“喷”是多音字。

分别出示“几”“晃”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几”在“几乎、茶几”等词语中读jī,在“几个、几何”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g。

强调“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其他词语中一般都读pēn。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师生共同交流。

预设1:哆哆嗦嗦、蜷着腿

出示句子“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请学生读句子,想象:小女孩很冷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现,怎样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理解:“哆哆嗦嗦”的意思是“冻得直发抖”;“蜷着腿”的意思是“弯曲着腿”。

预设2:“铜脚、铜把手”是什么?

出示铜火炉图片,请学生上台分别找到铜脚和铜把手,从而直观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3: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读理解。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只有浸入硫酸中才能燃起火。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用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制造出了安全火柴。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的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3、梳理文章脉络。

(1)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火柴一灭,这些东西就不见了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是小女孩看到的种种幻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2)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看到的幻象?

(3)根据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可怜”< ……此处隐藏32973个字……觉得更冷了。

能够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又冷又饿吗?(抽生读句子)

3.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板书:无人疼爱)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都是比较清楚能看出来的,其实书中还有别的地方也可看出小女孩的可怜。

(1)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没有鞋穿)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么美丽的小女孩却是如此悲惨的命运,用美好烘托出可怜。)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个特定的时间。后面又强调,这里两次写“大年夜”,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小女孩也渴望过美好的生活。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小结:就在这个象征着团圆、幸福的大年夜,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冒着风雪,在寒冷的大街上走了一整天。她又冷又饿,还不能回家。身边的人来去匆匆赶着回家团圆。没有人注意她,没有人关心她,她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知道了在那个冷极了的大年夜里,那个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成一团,孤零零地坐在墙角。等待着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詹天佑》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和田的维吾尔》教案28﹡我的舞台 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穷人》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二、指导理解第二部分

(一)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线勾出表现小女孩最终命运的句子。(生浏览勾画)

抽生交流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自由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小女孩死得悲惨。她在幸福中死去。)让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

(二)、生说到幸福,师:她曾感受到哪些幸福呢?请孩子们默读5-11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她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抽生汇报。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三)重点指导第一次:

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生说:火炉)师板书:火炉。

2.她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生说句子)师出示句子:“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舒服呀!”生自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带着这种体会来读一读。

师引读,让生在朗读中体会温暖带给小女孩的幸福。

(四)略处理后三次擦燃火柴。教学流程为:说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怎样的幸福,再在读中感悟小女孩在幻觉中一次次体会到的幸福。师相机板书:烤鹅、圣诞树、奶奶、

(五)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多么美好的东西呀,当她把一大把火柴都擦燃时,又看到了什么?(当生答到和奶奶一起飞走了。)示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生自读后,说体会后感情朗读。

小结:是呀,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一次次地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东西,感受到了快乐与幸福。所以,(师引)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生接读)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六)从这微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她曾经是多么快乐与幸福呀。(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她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生读。

三、回顾小女孩是不是真的幸福

(一)可是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生答没有)从“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理解小女孩死了。对于一个无法活下来的人,是谈不上得到幸福的。可是因为特殊的背景,对小女孩来说死就是幸福。(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她不可能得到幸福。)

(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小结: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板书设计:

19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幻觉 卖火柴

冷 —— 暖和的火炉

饿 —— 喷香的烤鹅 小女孩 擦火柴

无欢乐——美丽的圣诞树

无疼爱——慈爱的奶奶 死去

无幸福——快乐的飞走

安徒生:对穷人的同情

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相机介绍安徒生的资料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落实目标。我先是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读出感情来,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相互交流。如此实施,效果甚好。孩子们在读中议,议中读,懂得抓住“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轻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