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8 12:24:07
教师教学设计 15篇

教师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能简单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练习旧知,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概括出什么是内能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的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演示实验,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环节二:建立概念

【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学生思考。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事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

【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环节三:深化概念

【小组讨论】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

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四:巩固提高

用题目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环节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教学设计 2

[教学理念]

诗歌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运用大量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歌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充满丰富的想象,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诗歌教学呢?首先要营造情感氛围,通过以乐引诗,以图引诗等多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其次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品析诗歌。再次,诗歌教学要以朗读背诵为经,以想象感悟为纬,让学生心潮随着文字而澎湃。另外,诗歌教学对于作业有特殊要求,不能是单调的抄写,它应该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的渠道,在读写结合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我想,诗歌教学中,能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情入诗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吧!(播放歌曲,师生共唱)

2、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是首赞美老师的歌。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什么?(学生纷纷回答)

3、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就拿我来说吧,每次我遇见曾经培育我的老师,总会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您好!(板书)

你们呢,是否也能这么亲切地向老师问好呢?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师,您好!》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思考教师的事业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并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3、这首诗的第一自然段写了教师事业的崇高,第二自然段写了教师事业的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一段

1、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请大家默读第一段,并在诗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

3、集体交流。

(1)出示: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a、浸透是什么意思?(饱含)

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b、同桌互读,边读边比较,哪一种说法更能表达出对教师事业的赞美?

c、为什么说所有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课前,老师已让大家都搜集了有关资料,现在你们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d、指名学生交流搜集的事例,老师再顺势用学生身边的老师的生动事例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e、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2)小结: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精炼、含蓄的,每句话中都包含了深刻的意思。刚才我们用理解词语、比较句式、举事例等多种方法理解了句子。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来学习下一句话。

(3)出示: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读读这句话,与同桌讨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b、集体交流,学生用周围的创造发明讲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创造新事物,但他们培养了无数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谁愿意来读好这句话?

指导朗读。

(4)刚才,我们学得很深入,读得也很有感情,谁能背出这两句呢?指导学生背诵。

(5)除了这两句,还有哪些句子也是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

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a、轻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的含义,向同学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学生自渎并互相讨论及交流。

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人到社会理解教师在人的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就是那条大道,指引我们向理想前进。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老师就是一座金桥,让时代的列车开向美好的未来。谁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呢?

4、小结并引读:时代在飞速地前进,老师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一切,他们事业是——多么崇高!看到这些,我心中——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此处隐藏18418个字……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惧怕:害怕。宽恕:宽容。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2、(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3、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3、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4、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5、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

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教师教学设计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