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16 22:08:05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理解“叩问”、“脊梁”、“刹那”、“硝烟”、“悄然”、“深入骨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情调

(一)“日积月累”,评价“说话”

1、随机抽测一组同学,结合本组教材专题“勿忘国耻”,背诵名言,表达感受。

2、学生评委团根据被抽测同学的口头表达情况进行即时评价,评价范围为1——5星。

(二)“过耳不忘”,评价“倾听”

1、播音员结合本课主题“香港回归”,朗诵诗歌《七子之歌·香港》。

2、随机抽测一组同学(5人),结合诗歌内容,或背诗句,或谈体会。

3、播音员根据被抽测同学的倾听情况进行即时评价,评价范围为1——5星。

(三)情景再现,揭示课题

1、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终于盼来了这一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课件出示图片: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这一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一刻,紫荆花儿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这一刻,酸楚的往事、屈辱的历史、不屈的抗争、美好的希翼一齐涌上心头,凝成了这激情洋溢的诗篇——(齐读课题)。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重温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二、朗读悟情感

(一)自读,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字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悄然、深入骨髓)根据提示,找出并读准字词:

(1)真诚热切地询问。(叩问)

(2)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脊梁)

(3)“瞬间”的近义词。(刹那)

(4)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硝烟)

(5)形容寂静无声。(悄然)

(6)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深入骨髓)

3、给多音字“悄”的不同读音组词。

(二)默读,把握结构,了解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全诗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三)品读,择法悟情,对话文本

1、同桌互读感受最深的诗句,体会情感。(课件出示方法:①紧扣关键词②联系上下文③想象画面④借助资料)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欣喜泪”、“屈辱恨”、“祝福心”)

(四)赛读,“声情并茂”,评价“朗读”

1、随机抽测一组同学(5人),分小节朗读课文。

2、师生根据被抽测同学的朗读情况进行即时评价,评价范围为1——5星。

(五)美读,配乐合作,入情入境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三、表达释情怀

(一)创设情境,随阅小作

1、如果你正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现场,亲眼目睹了这刻骨铭心的时刻,你最想说什么?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写下来。

2、亲爱的观众朋友,我是“中心”电视台的记者熊莺,我正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无不欢欣鼓舞。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现场观众的心声吧!

3、谢谢你们接受我的采访,从你们滚烫的.话语中,我听出了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

(二)回顾板书,引读课题

饱含“欣喜泪”,这是期盼已久的——最后一分钟;

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最后一分钟;

放飞“祝福心”,这是无限美好的——最后一分钟;

满怀“爱国情”,这是热血沸腾的——最后一分钟;

忘不了1997年7月1日,忘不了这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分钟!

这是一篇诗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重点对课堂朗读进行引导。让学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其次,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如联系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在体会“最后一分钟”作者激动的感情时,我介绍“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

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

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此时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 ……此处隐藏6874个字……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